云开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云开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云开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正文

湖南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论坛征文通知

通讯员:  发布时间:2015-08-28  浏览量:

湖南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论坛征文通知

(湖南大学“化学学科交叉研究创新”分论坛分论坛)

湖南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论坛将于2015年10月在长沙举行,本次论坛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湖南省教育厅主办。主论坛设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学科交叉研究创新”分论坛由湖南大学承办,由云开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先进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协办。

一、论坛主题:

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科学发展

二、主办单位:湖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湖南省教育厅

主论坛承办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分论坛承办单位:湖南大学

分论坛协办单位:云开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先进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三、征文范围:

湖南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论坛“化学学科交叉研究创新”分论坛围绕主题“化学学科交叉研究创新”,结合湖南省化学研究的特色与优势,在以下六大专题:化学与药物、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生物传感技术、催化化学、绿色化学、化学与生命等领域开展研讨。面向全省及国内在读研究生征稿。

四、征文要求:

1.论文应做到主题鲜明、突出创新、结构严谨、观点正确、语言流畅、图表规范,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论文应是作者个人的研究成果,不得抄袭他人作品,已被发表或录用的论文不予接收;

3.论文在投递前请作者在本单位进行保密审查,否则后果自负;

4.论文按科研论文投稿格式,每篇论文字数为5000字左右,来稿必须附200~300字的中英文摘要、关键词、主要参考文献,注明作者及主要联系人姓名、工作单位、详细通信地址(详见论坛主页上的附件--论文模板);

5.请同时提交论文的word(97-2003文档)版和pdf版电子文档,所有文件命名方式为:分论坛名称-作者姓名-所在单位-论文主题;

6.论文无论录用与否,均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7.本征文录用的论文依然可以同时投其他刊物,不影响发表。

五、征文奖励:

1.根据投稿的具体情况,评选出若干篇优秀论文,给优秀论文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对于优秀的论文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分别给予一等奖800元、二等奖400元、三等奖200元的奖励。

2.对所有论文录用作者发出参加研究生论坛邀请,并给长沙市以外作者提供往返路费、免费食宿及参观学习;给予市内作者提供免费餐饮及参观学习。

六、征文截止时间:

1.提交论文截止日期:2015年9月30日

2.录用通知日期:2015年10月3日

七、联系方式:

1.联系人:曾芳88822275,13875898178

2.投稿邮箱:此邮件地址受spam bots保护,需要使用 Javascript 功能来查阅。

八、分论坛活动:

1.优秀论文演讲及研究生学术交流;

2.院士、知名教授和工程技术专家学术讲座;

3.参观学习(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4.创业经验交流会。

论文模板

题目

作者a 作者b 作者*,a(*为通讯作者)

(a单位 院系 地址邮编)

(b单位 院系 地址邮编)

摘要 摘要文字

关键词 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关键词4;关键词5

Title

Authora Authorb Author*,a(*corresponding author)

(aDepartment, Institution, Address 1)

(bDepartment, Institution, Address 2)

Abstract Abstract text.英文摘要须详细,应包含研究方法和关键实验操作(具体要求见“作者指南”3.3);

Keywords keywords 1, keywords 2, keywords 3, keywords 4, keywords 5

1 引言

正文

2 结果与讨论

2.1 2级标题

正文(“结果与讨论”部分须位于“实验部分”之前;)

2.1.1 3级标题

正文

图1 图题

Figure 1 Figure caption

Figure Note

1 表题

Table 1 Table Caption

表头1a

表头2b

表头3

表头4

表头5

栏1

栏2

栏3

栏4

栏5

栏1

栏2

栏3

栏4

栏5

栏1

栏2

栏3

栏4

栏5

1 aTable note;bTable note.

3 结论

正文

4 实验部分

正文(试剂、仪器、及非关键性的实验内容应放于“支持信息”(Supporting Information)中)

作者简介

致谢

正文

References

[1] ((Example for Journal))Doe,I.S.; Smith, J.; Roe, P.J. Am. Chem. Soc.1968,90, 8234.

[2] ((Example for Books without editor))(a) Smith, A. B.Textbook of Organic Chemistry, Jones, D. C., New York,1961, pp. 123—126.

((Example for Books with editor))(b) Dean, F. M.; Sargent, M. V. InComprehensive Heterocyclic Chemistry, Vol. 4, Eds.: Katrizky, A. R.; Rees, C. W.,Pergamon,New York,1984, p. 531.

[3] ((Example for Conferences))Kushio, T.; Shibuya, M.; Ebizuka, Y. InTowards Natural Medicine Research in the 21st Century, Excerpta Medica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 1157, Eds.: Ageta, H.; Aimi, N.; Ebizuka, Y.; Fujita, T.; Honda, G., Elsevier Science,Amsterdam,1998, pp. 421—428.

[4] ((Example for Patent))Wilson, D. A.US 4339070,1983[Chem. Abstr.1983,99, 138839].

[5] ((Example for Thesis))Li, Y. H.Ph.D.Dissertation,NortheasternUniversity,Shenyang,2002(in Chinese).(李玉海,博士论文,东北大学,沈阳,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