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青春风采 >> 正文

化工院:“守望侗蓝,保护非遗”暑期三下乡活动圆满结束

通讯员:  发布时间:2015-09-03  浏览量:

文\石倩、王佳璐

2015年8月5日至10日,云开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守望侗蓝,保护非遗”暑期三下乡活动圆满结束。

在贵州黔东南地区,侗布作为侗族人民最喜爱的衣料,已有上千年历史。风格独特、大方的侗族服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但在今天,很少有人自己做侗衣了,这门手艺面临着衰亡。为探寻贵州黔东南地区侗布制作工艺发展现状和传承新模式,化工院暑期三下乡“蓝颜”团队前往贵州黎平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实地调研。

第一天,前往红色革命老区黎平参观了黎平会议会址纪念馆。黎平会议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第一次重要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再次感受长征精神、缅怀革命先烈,小分队受益匪浅。今天的幸福生活由革命的鲜血换来,我们将用自己的努力诠释长征精神。

第二天下午,小分队坐上了前往黎平县岑迁村的巴士。在路上偶遇当地村民,在他们得知小分队表明调研目的和身份后,与队员交流起来。从她们口中,小分队了解了侗族大歌,了解了侗布在当地居民心中的地位。并约定次日为小分队展示侗布染制过程。8日早上,偶遇的一群侗族妇女如约而至,个个身穿侗服,银头饰叮当作响,银项链披挂整齐。几位热情的侗族妇女为小分队成员穿上侗衣、挂上项链。经过与小分队的沟通,妇女们分别在土坡上、田埂上、大歌舞台上合唱了侗族大歌。无彩排、无伴奏、多声部的侗族大歌吸引了村寨里的小分队所有成员和过路的买卖人,大家屏息静听。大歌唱毕,妇女们为队员们领路,前去拍摄侗布的制作工艺。队员们摄制了纺纱、织布、染布、捶布、晒布等过程。侗寨虽家家户户染布,然而由于工艺复杂,每年产量有限,侗族人家只用来制作自家节日时穿的侗衣,不愿出售。因此,市面上手制的光亮侗布价格昂贵。要实现侗布的高价外销,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午饭时分,四面八方的人来到小分队寄宿的屋子,各家各户拿来酒菜,为小分队准备了一桌丰盛午饭。自酿米酒的香味飘散村庄,这里的文化也深深印在小分队队员心上。一位队员表示:“这里的人、物、歌、风景,都美的像画一样,村民们实在太热情啦,也很淳朴好客!虽然交通不便,想到能有这样难忘的经历,这些都是值得的。”大山深处的岑迁村,尽管交通不便、极少游人,却用其热情、淳朴,用千锤百炼、蓝胜于天的侗布,向我们证实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

为获取第一手材料,团队成员第四天和第五天前往贵州省黎平县的德凤镇、肇兴乡等地进行了实地走访和拍摄。在当地旅游景区发放了300份问卷,并前往旅游局拜访了旅游剧局长杨祖华等人,切实了解了各类型人群对于当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和看法。问卷初步统计结果显示98%以上的人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必要,但对于本民族文化非常了解的人只占10%左右。

侗族靛染工艺是一门古老的技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工艺、产品特色,自成一体,也就成就了自身的存在价值,非常值得保护和传承。靛染工艺也有一些弱点和不足之处,但我们只要把存在或者未发现的问题处理好,靛染工艺重放异彩,重新成为全民族的主流,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整理图片和视频资料、分析调查问卷数据,结束了实习的调研工作后,小分队仍然紧张地忙碌着。整理图片、视频资料,分析调查问卷数据,仔细研究工艺流程以寻求工艺优化方式。把调研做好的动力,来源于这几天遇见的侗族人的热情好客,那一顿百家饭、自酿米酒的香醇甜美,那不止十八弯的颠簸山路,染布老人们手上洗不掉的侗蓝。尤其是在没有游客的岑迁村,受到这样的欢迎,小分队甚至有些诚惶诚恐。调研是个人情怀提升到家国天下的重要途径,希望侗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希望那一抹侗蓝永远朴素地留存在侗族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