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青春风采 >> 正文

化工院:侗蓝与蓝天辉映,文化与传承并行

通讯员:  发布时间:2015-08-31  浏览量:

2015年8月5日至8月10日,云开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守望侗蓝,保护非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在贵州黔东南黎平地区顺利进行。

2015年8月5日至8月10日,云开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守望侗蓝,保护非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在贵州黔东南黎平地区顺利进行。

在贵州黔东南地区,侗布作为侗族人民最喜爱的衣料,已有上千年历史。风格独特、大方的侗族服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但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之制作侗衣工艺繁杂、生产辛苦、产量较低,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自己动手制作侗衣,这门手艺也面临着衰亡的窘境。小分队队长石倩作为贵州黎平当地人,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家乡的这些民族文化正在被人们遗忘,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于是利用暑假,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前往贵州黎平,走近那几千年的文化,以实地走访和发放问卷的形式探寻贵州黔东南地区侗布制作工艺发展现状和传承新模式。

调研的首日小分队前往红色革命老区黎平参观了黎平会议会址纪念馆。黎平会议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第一次重要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再次感受长征精神、缅怀革命先烈。带着对于历史的崇敬与缅怀,接下来的两天小分队走进黎平县岑仟村摄制纺纱、织布、染布、捶布、晒布等侗布制作过程,并走访了数名染布老人,深入了解了侗族靛染工艺的发展现状。同时采集了数份靛泥、“致亮因素”和“固色配方”的样品,计划带回大学实验室进行成份分析。第四天小分队马不停蹄地奔赴贵州省黎平县的德凤镇、肇兴乡等地进行了实地走访和拍摄,在当地旅游景区发放了300份问卷,与不同的人群进行了当面的交流,获取了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最后一天前往黎平旅游局拜访了旅游剧局长杨祖华等人,了解了不同类型人群对于当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和看法,认识到族靛染工艺是一门古老的技艺,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工艺、产品特色,自成一体,非常值得保护和传承。

问卷的百分之八十五是由黎平本地人填写,虽然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人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要,但是对本土文化非常了解的只占其中的百分之五,百分之六十的人表示不太了解或只了解一些。大部分人认为当地政府对于本土民族文化存在一些保护政策,但是没有把政策落实,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人们不了解本土文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不够,没有想要去主动了解的欲望。二是当今政府的引导措施做得不好,没有在社会中形成继承民族文化的氛围。当地政府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通过发展旅游也来保护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产生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人主动去学习和传承这些即将消失的珍贵技艺。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走出去闯荡,追求现代化的生活。当这些传统的手工艺不能给人们带来直接的经济回报时,人们也失去了主动去传承的信心。小分队收集整理出大量的资料,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引导当地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当地人共同探讨这些传统工艺的出路,只有认识到真实的家乡,才可能更好的建设一个美丽的家乡,不能仅仅从经济价值这一方面来衡量文化本身蕴涵的价值与意义。也想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些传统工艺,希望人们重新对包含靛染工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要积极地去发现他们的价值。

在走访的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由于文化宣传的加强,外界对靛染制品开始关注,部分地区商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黎平的肇兴侗寨、地扪侗寨、水口安民侗寨等地,很多家庭从事靛染,产品不限于自用,还与旅游局产品生产机构形成产业合作关系,为其定点生产,具备了产业化的生产雏形。已有少数以生产加工民族手工艺品的公司与这些村子达成了长期合作的协议,由于此类对于侗布的品质要求较高,坚持要求农户用传统的工艺制作侗布。而肇兴等地染制的侗布主要用于制作服装,需求量较大,对品种的要求相对而言不是很高,在侗布的制作工艺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制作周期缩短,制作工艺也变得简单。各个乡镇的传统工艺不完全相同,加之市场的影响,各地制作的侗布无论是颜色还是材质都存在遮一定的差异,只有将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工艺进行统计,在保持多样化的前提下标准化,才能让侗布走向更大的市场。

结合贵州黔东南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挖掘、整理材料,通过文字、影像及时记录下珍贵的传统文化;二是优化现有的传统工艺,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在文化保护和传承上,不能过分地强调一成不变的原汁原味,也应当与时俱进。三是积极申报文化遗产,引进更多的资源来保护本土文化;四是选拔、保护和资助文化传承人,选择文化氛围浓厚的侗寨,培育和保护以村为单位的传统群落;五是发展相关产业,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文化保护。

丰富多彩的实地调研工作结束后,小分队通过整理图片、视频资料,进一步分析调查问卷,从统计数据中需找传统工艺的出路。同时将在个村寨中采集到的样品带回实验室分析,利用大学丰富资源和专业知识,寻找优化工艺的可能。这一切的动力,来源于这几天遇见的侗族人的热情好客,那一顿百家饭、自酿米酒的香醇甜美,那不止十八弯的颠簸山路,在那没有游客的岑仟村,受到热烈欢迎的小分队甚至有些受宠若惊。染布老人们那浸染了褪不去的蓝色双手,震撼着每一个队员的心,她们才是这段历史的守望者,是这片文化之林的护林人。

调研是个人情怀提升到家国天下的重要途径,五天的调研不仅仅是让小分队成员们了解了侗族这一少数民族文化,更是引起了他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视,让他们愿意去了解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了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

石倩